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工作情况

渝事好商量 协商新“良方”

日期:2023-09-27

渝事好商量 协商新“良方”

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为全国上下推进民主协商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立足于此。近年来,城口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充分结合城口特色和基层实际,创新推进具有城口辨识度的“渝事好商量”协商平台建设,持续推动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不断彰显政协协商民主与基层民主政治独特优势,让“渝事好商量”这一协商平台,深入了村村社社,走进了百姓心中,成为推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法宝”。

“承诺八条”兴起“白果小院”

在修齐镇白果村,“藏”着一个如同世外桃源般的“白果小院”。沿着青石小道前行,葱郁花木在阳光下静谧安然,三两间夯土房、石墙房点缀在满是青瓦白墙的院落中,相映成趣。九曲回廊的巷弄里,村民笑容满面,空气中,不时传来阵阵炕面、老腊肉、豆腐、荞面的香气,令人食指大动……好一个满是“巴山原乡”气息的乡村小院!

走在其中,你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被“污染”的土地,院子外就是锰矿尾矿坝,污水横流,院落里灰尘遍布。备受困扰的院民们反映强烈、矛盾突出,曾被驻村干部称为“最不好做工作的地方”。

后来,在全县统一行动中,尾矿坝得以治理,白果小院周边环境得到全面提升,但院落中的景象仍不容乐观。“我们提出对小院环境进行改造,但当时支持的村民寥寥无几。”白果村党支部书记黄芝君无奈地说。

该怎么办?县政协委员、修齐镇副镇长庞启渊给他提供了一个思路:用“渝事好商量”协商平台,把大家请到一起来商量,慢慢做工作。

一次,两次,三次······今天说占地,明天说出钱,后天说改造方案,大家围坐在一起,想到什么说什么,什么意见都可以提,什么想法都可以表达。信息一下子就畅通了,交流也不再困难,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终,在镇、村干部和全体院民协商下,形成了“修齐镇白果小院村民承诺八条”,每户院民都签了字、按了手印,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今年4月,白果小院改造项目正式启动。而“渝事好商量”也成了该院落商量大事小情的重要平台。

该小院改造以保留乡村“烟火气”为主导。根据小院沿线立体错落特点,坚持乡村、乡愁、乡音、乡忆原则,对土墙房、炕房、柴草垛等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元素保留下来,推进微设计、微改造、微提升,发挥乡村工匠队的乡土技艺,采用土石、砖瓦、木竹等乡村材料和农耕器具进行规整和点缀,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展现乡村发展历程。这些,都是院民们一次次“好商量”后做出的决定。

最近,院民们再次开展了“渝事好商量”。决定发展院落经济,让院民们“捡”起老手艺,先后打造了燕麦面、汤圆面、荞麦面、酥麻面;豆腐坊、木工坊、腊肉坊、奇石坊、茶艺坊、蜂蜜坊、布鞋坊、涂鸦坊等“四面八坊”,产业由此产生并逐渐产生名气。王登玖家的炕面还登上了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一炮而红。

“旺火塘”话出“岚净灵”

“有了‘岚净灵’后,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好了。”岚天乡场镇居民冉光必已在当地生活了几十年,这段时间以来,她对“岚净灵”家政服务公司提供的垃圾定点定时清运十分满意,逢人便夸。

“这是依托‘渝事好商量’平台商量出来的成果。”据岚天乡党委委员谢勋文介绍,去年以来,陆续有居民和游客反映乡场镇及居民聚居点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引起了乡党委政府的注意。随即,乡里组织县政协委员通过“渝事好商量”协商平台,召集村民、游客围坐在一起进行“旺火塘”协商,最终大家决定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下成立一家“岚净灵”家政服务公司,除清理垃圾外,还开展各式各样的家政服务。

“姚家老院”建设是岚天乡用好用活“渝事好商量”协商平台的另一个范例。

  作为城口县最先走乡村旅游发展道路的乡镇之一,岚天乡一直将打造乡村旅游景点、提升游客接待能力作为重要抓手。“姚家老院”建设就是近来发展的新“点位”之一。如何让“姚家老院”建设得更好?更能发挥作用?岚天乡想到了通过“渝事好商量”。于是,1个月的时间里,该乡就围绕“姚家老院”建设问题先后进行了5次“旺火塘”协商,最终形成“田园综合体”建设方案,在全乡以“一院六园”模式推进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院园相融、农旅共生”,让庭院方寸地,变成农户增收致富园。

如今,渝事好商量“旺火塘”已成为岚天乡最重要的议事平台,该乡在各村文明院落建“旺火塘”议事处10个,充分结合“火塘文化”,搭建“旺火塘”平台,开展“火塘话岚”活动,直击问题、直面困难,形成“清单制”服务模式,从而“按单办事”“按单销号”,切实化解群众难事。

“现在大家有啥事都会主动坐在一起商量,不管什么样的想法和意见都能说出来,这个‘旺火塘’确实要得。”冉光必笑着说。

“院落公约”促成“文明示范”

屋舍俨然、几净窗明,儿童结对在院坝中游戏打闹,老人晒着初秋暖阳聊天……这是时常在沿河乡“王家大院”中“上演”的场景。

如今和谐安适、干净整洁的“王家大院”,居住着19户88人。曾经,它随处可见柴火乱堆乱码、垃圾乱倾乱倒、畜禽粪便遍地、污水四处横流。加之王姓“土著”与后迁来的外姓村民相处不融洽,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矛盾,“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这个院落,成了乡里头疼的“硬骨头”。

   

    转变来自何处?答案在“院落公约”,而“院落公约”的制定则是“渝事好商量”的成果。

“搬进一个院,就是一家人。不管姓李姓王姓张姓杨,只有人心齐,才能院落兴!”作为王家大院的“带头人”,王仕海至今还记得在商量“院落公约”时自己所说的这句话,正是通过那次“渝事好商量”,全体院民达成了共识。从此,“院落公约”成了全体院民的行为准则,这个大院风气变得和谐向上,这才有了“王家大院”这一幕幕融洽的场景。

不止如此,通过“渝事好商量”。“王家大院”在大家的共同建议下,先后开设“三点半课堂”,让孩子们有了良好课后学习环境;组织成立腰鼓队,开展“年宴”“村晚”等活动,逐渐拉近院民关系;带领院民帮助院中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营造敬老爱幼良好风气;携手村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院落环境焕然一新。

邓智平也是沿河人,居住于沿河乡另一个院落——联坪村中河坝院落。从前,“无事酒”问题曾在院落泛滥。满月、乔迁、升学、祝寿等都要收礼金,沉重的人情负担让大家苦不堪言。

后来,在“渝事好商量”协商时,有院民提出了这一问题,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在大家共同倡议下,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对办酒情形作出明确规定,对拒不遵规守约的村民采取政策、法律等多种措施予以管控。

 

  刘立碧百岁生日宴,是村里制止的第一起“无事酒”。得知老人满100岁准备操办生日宴之后,乡党委政府、村两委、院落长一行人主动上门加以引导劝说,最终子女放弃了为老人操办百岁生日宴的打算。

自此以后,中河坝院落基本杜绝了“无事酒”,“无事酒”没有了,“人情味”更浓了,“人情债”也越来越少。以邓智平为例,去年以来,他“吃酒”送出的礼金,比以前少了近七成。热情友善、清爽淳朴的和美民风又回来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