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工作情况

巾帼立誓拔穷根 荒山嬗变聚宝盆

日期:2021-01-29

罗燕,女,汉族,中共党员,1977年8月出生,重庆市城口县发展改革委办公室主任、龙田乡联丰村第一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刚一打响,罗燕主动请缨,立下铮铮誓言:联丰群众不脱贫,绝对不返城。5年来,她将“霓裳衣”换“运动装”,坚持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率先在全市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和社区营造工作,硬是将素有“鬼不下蛋、神仙愁”的联丰村,由“荒山坡”变成了“聚宝盆”。2019年底,全村仅一户新增因病致贫户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初的22.2%下降至0.4%,建卡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5年初的2419元上升至10731元,2020年联丰村实现全面脱贫,带领全村群众,先后荣获重庆市“城乡先进社区组织”、“优秀青少年之家”、“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表彰;个人荣获“2019年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称号。个人先进事迹《中国妇女报》头版报道,探索农村垃圾分类经验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刊发,群众对工作满意率达100%,连续3年年度考核优秀。

守一颗初心,将“霓裳衣”换“运动装”

罗燕时刻谨记身为共产党员,不忘初心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应付诸行动。2015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在城口打响,全县各部门刚接到派驻第一书记的任务,罗燕来不及给需要照顾的年迈父母、正值黄金学习时段的孩子、身负重担的丈夫商量,瞒着家人第一时间报名,主动请缨前往联丰村攻克贫困堡垒。

2015年8月15日,罗燕卸下办公室应有的素雅淡妆,将一身“霓裳衣”换成“运动装”,从县发改委办公室踏上了前往龙田乡联丰村的崎岖山路。从此,她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怀着一颗为民初心,沿着崎岖山路,走进联丰村每家每户。当亲戚朋友问及罗燕,放着发改委办公室主任不当,去当一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值吗?她却说:“只要不辜负组织对我的培养和信任、不辜负村民对我的期望和尊重,只要能让沉寂的群山焕发生机、能让废弃的荒坡展现活力,只要能摘掉联丰村的贫困帽、能让联丰人过上幸福生活,不管付出多少汗水,所有努力都值得。”

罗燕时刻谨记自己的誓言,用脚步丈量着联丰村的村情,正如《中国妇女报》采访她时的见证,10多双运动鞋伴随她走遍了村里的每家每户、旮旯角落,哪家孩子上高中了,哪家农家乐生意不错,哪里危险轻易不要去……从家长里短到村级发展、从邻里纠纷到干群关系、从家庭收入到惠民政策,联丰村里里外外、大事小情都装进了罗燕心中。她说要当好第一书记至少要先成为名副其实的“联丰通”。

当有人问罗燕驻守山村是否后悔时,她却说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每当行走在崎岖山路上,都能真切感受到帮扶工作既是艰难的徒步,更必须一点一滴听民意,一件一件办实事,才能一丝一缕得民心,只有做老百姓信任的第一书记,喜欢的第一书记,才真正配得上共产党员这一称号,才是人生第一快乐事。

担一肩使命,将“荒山坡”变“聚宝盆”

罗燕深知身为第一书记,要让全村彻底摆脱贫困,既要“输血”还必须“造血”。联丰村曾有段民谣:“联丰村鬼都怕,煤油灯下补鞋袜,媳妇没脸回娘家!”既是联丰村生活艰难的真实写照,更道出了联丰村民憧憬幸福生活却难以实现的无奈。面对联丰村无区位优势,无资源优势,基础设施薄弱的窘境,罗燕决定首先确保每家每户到户政策,加大解决村级公路、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输血”力度,并同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造血”功能。

功夫不负有心人。罗燕不分白天黑夜的走访调研,精心制定并反复修改项目方案、千方百计争取落实建设资金、争分夺秒抢抓施工进度、充分发动群众监督管理,与全体村民一道共商共建共治共享,齐心协力打造美丽和谐新家园,先后硬化村级公路8公里、人行生产便道8322米、公共院坝2400余平方米;新建人行便桥5座,安全饮水池3口,休闲文体综合广场1个,公共厕所3座,污水处理池1个,垃圾分拣点一个,信号塔1座;改造升级农村电网10公里,并维修了公共服务中心。全村实现通讯信号全覆盖,自来水供应率达100%,公路沿线居住率95.6%,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的同时,罗燕与村支“两委”班子反复研究、对症下药,决定在联丰村这个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县城备用水源地,发展与环境相适应的产业,充分利用山林和荒地资源实现产业“造血”。近年来,共流转22户农户土地,建成彩叶苗木基地56亩;大力发展“萝卜+泡菜”产业,带动91户农户种植高产萝卜156亩,香青菜24亩;建设五味子采摘基地18亩,栽植玄参132亩,栽植连翘7.4万株;新建130平米农产品烘干房及展厅1个,重点发展农村电商及配套产业。仅今年2月联丰村复工复产后,村民在产业基地就近务工收入达16万元,家庭户均增收700多元。全村生猪、山地鸡、中蜂、板栗、核桃等传统到户产业也得到了同步发展,罗燕还充分利用群众进山采摘的牛肝菌、野生香菇、木耳等山珍,不断琢磨创新食用方法,提升农家乐餐饮水平,吸引山外客人。全村主要依托外出务工增收的模式正在悄然变化,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共吸引返村发展产业26人,带动全村每年户均增收15000元。

如今,受益群众只要谈到罗燕,都会不由自主的说,罗书记为我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从无到有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户户分红,心里那个美呀,就像彩叶苗木基地盛开的紫薇、海棠、月季等数十种鲜花。

留一份牵挂,将“联丰人”变“心里人”

罗燕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一驻村帮扶的殷殷嘱托。从踏进联丰村的土地开始,她便时时处处与村民打成一片,切实“驻”进群众心里,主动融入每家每户的生活,吃农家饭、说农家话、做农家事。

年近六旬的独居老人龙忠友,村里人人都称“犟拐拐”,死活不肯拆除重建自己搭建的漏雨垛木房,罗燕三天两次看望,甚至一天三次劝说,硬是用8个月时间做通了思想工作,并发动村委牵头负责建设新房,搬新家那天老人眼眶里噙着泪花,了解老龙的村民都说,那是他觉得风烛残年时还能如此幸福的激动,更是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却有罗燕对他亲如家人的感动。

官成毅的儿子,颈动脉破裂压迫脊髓,导致颈部以下瘫痪,首次医疗支出高达30多万元,罗燕得知消息第一时间多方求援,社会捐助、民政救助,纳入低保保障基本生活,最终逐步恢复了全家信心。

村里出了名的“没人理”李明生,只要提到罗燕就说:“我生活了大半辈子,因为我个性不好,没人理我,只有罗燕管我吃的粮、住的房,关心我的健康!我这个家,罗燕说啷个办就啷个办!”

罗燕关心的还有每家每户的学生,一边不遗余力鼓励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一边探索采用“普惠资助+特惠资助”相结办法,解决贫困户子女上学问题,引入社会资本资助26名学生,累计为贫困学生解决学费生活费20多万元。

罗燕还深深意识到国家政策再好,覆盖面再广,但如果老百姓精神不解放,始终是治标不治本。她决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率先在全市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和社区营造工作,探索形成了“干湿二分——定期收运——分类处理——积分挂钩”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全村垃圾减量达40%,分类正确率从第一次的63%上升至98%。16名家庭较好农村党(团)员联系75户周边邻里、亲朋好友或重点对象,负责引领解放思想、带动产业、帮助增收。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相继刊发报道,30多起县内外考察团前往联丰村考察学习。

罗燕还邀请专业团队组织村民谱写村歌,组建村文艺队跳坝坝舞、钱棍舞,开音乐会,办香肠节,村子热闹起来了,老百姓精神面貌明显改善。

罗燕出色的工作获得了县委组织部高度认可,曾多次找她谈话准备提拔重用,她却每次都主动申请继续留在脱贫攻坚一线,践行自己的铮铮誓言。罗燕动真情、真扶贫、扶真贫,温暖着联丰村的山山水水和家家户户,将联丰村的每个村民都装进自己心里,真情换来了老百姓的认可,2019年脱贫攻坚各项考核中,联丰群众对罗燕工作满意率达100%。

如今,到联丰村调研的领导干部和采访的记者们只要问到贫困群众有困难怎么办,几乎都会不假思索的回答:“找罗书记。”罗燕觉得这是寄托,是希望,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斩断联丰穷根,共同致富奔小康,无缝衔接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深深嵌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宏大场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驻村工作的生动实践,并作为一名普通党员的最高价值追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