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工作情况

河鱼乡平溪村:做活生态文章 引来绿色财富

日期:2021-04-29

群峰参天,岭谷交错,波流清澈,溪水迥环,清荣峻茂,水秀山灵。海拔在1000-125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80%。近年来,河鱼乡平溪村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发挥生态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为主导的生态经济,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了从短板到样板的蝶变,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走出了一条将自然恩赐的“绿水青山”转化为脱贫致富“金山银山”的正确道路。河鱼乡平溪村先后斩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重庆市市级生态村、城口山地鸡养殖示范园、城口山地鸡种源保护地、重庆市文艺创作基地。今年1月,河鱼乡平溪村“零问题”通过脱贫攻坚市级评估验收。

发展路子从“迷茫”到“清晰”

以前的河鱼乡平溪村,农户多以种植苞谷、养猪等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绝大多数农户传承着“种粮为糊口、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传统农耕模式,辛苦不说,收入甚微。烂房子多、贫困户多、单身汉多,交通差、环境差、习惯差,“三多”“三差”是彼时平溪的真实写照。

“难道子子孙孙都要走我们的老路?究竟路在何方?”考验着河鱼乡平溪村“两委”一班人的智慧和担当。近年来,平溪村“两委”一班人大胆解放思想,对发展路子进行苦苦求索,在摸清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群众意愿等家底的基础上,提出了打好生态牌、走好生态路、依靠生态富的路子,重点发展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让群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通过面对面讨论商议、背靠背听取意见,全村干部群众形成了广泛共识,发展路子就这样定了下来。路子找准了,人就成了决定性因素,如何打破传统小农生产、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走好走实生态路,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道难题。

集体经济组织从“空壳”到“实体

随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集体经济组织走进人们视野,村“两委”一班人仿佛从中看到了商机,通过潜心研究政策,争取乡党委、政府对上衔接沟通,平溪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全乡第一个挂牌成立,成为全县第一批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的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光有壳子不行,还得有实体。”集体经济组织一班人如是思之。

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伊始,便主动承担起本村“三变”改革主推力量的角色,着力做好盘活资源、理活资产、用活资金三篇文章,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做大集体经济收益,让农户直接分红受益。在盘活资源上,集体经济组织依托生态资源、土地资源,立足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建成农耕体验场1个、农耕广场1个,建成占地883平方米、展出农耕老物件1000余件的农耕博物馆1座,依山建成特色森林小木屋9栋,傍水建成生态鱼塘1座,这些“硬件”的落成,开启了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之路,形成了有价值的集体资产。

在理活资产上,集体经济组织把农耕体验场、农耕博物馆、森木小木屋、生态鱼塘等集体资产交给市场主体运作,建立与市场主体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每年保底分红+收益提成,解决了集体资产闲置问题,保障了集体经济收益。在用活资金上,实行试点资金入股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以本地资产作抵押模式,每年保底分红,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拓宽了集体经济收益渠道。

2019年,平溪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近16万元,贫困户股均分红160元,一般农户股均分红110元,在全县排名前列。

合作社“对内对外”双向发力

基于对产业发展愈发深层的思考,村“两委”一班人认识到,在产业发展上,传统小农生产、单打独斗已经行不通了,必须要有“龙头”带动,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对内带动农户、对外对接市场,在龙头企业引进难的条件下,专业合作社顺势成为了这一“龙头”。

合作社着眼于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两大主导生态产业,平溪村规范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旅游专业合作社吸纳本村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和民宿入社,实行抱团发展,对内承接经营集体经济组织交予的农耕体验场、农耕博物馆、生态鱼塘、森林小木屋、民宿等资产,指导民宿酒店、大巴山森林人家规范发展,牵头举办“山恋•河鱼”为代表的旅游节庆活动,对外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对接旅行社、拓展客源市场,在党委、政府的领导推动和合作社的直接带动下,平溪村常年旅游综合收入在800万元左右、带动户均增收3万元,今年1-6月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1.7万元,生态旅游业已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农民合作社吸纳全村从事农业生产农户悉数入社,合作社成员负责生产端,具体负责产业发展、产品生产;合作社负责销售端,具体负责对接市场主体、搞好产品销售,同时提供生产资料集中购买、技术指导、产品运输等服务。合作社成员和合作社共同建立起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在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农户大力发展以林下养鸡、林下中药材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全村年出栏城口山地鸡5万羽以上、年产值超过70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中药材常年在地面积1100亩、年产值在300万元左右、带动户均增收5000元,以山地鸡、中药材为主材的山地鸡宴、药膳宴备受游客青睐,山地鸡俨然变成了“金凤凰”。

市场主体从“请都请不来”到“志愿走进来”

囿于区位、交通等客观因素,过去平溪村引进一个市场主体难如登天,要么引不进来,要么留不住,这也成为了村“两委”一班人最大的“心病”。没有市场主体带动、资本注入、人才推动,哪来又好又快发展?“‘生态梧桐'再好也要有‘凤凰栖息'才行啊!”村党支部书记周金权感慨。

随着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潜在的巨大商机逐渐显现,平溪村开始在县域内“崭露头角”,人们开始关注这片热土。2017年成功引进高瞻旅游合作社,不到一年时间,合作社以传统民居为基础建成“北纬•31涧”民宿酒店,酒店原乡原味,树立起了旅游食宿新标杆,酒店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年接待游客3.2万人次,年盈利300万元。高瞻旅游合作社的引进好似打开了市场主体进入“大门”,截至今年6月,累计引进市场主体2家,在市场主体的强势带动下,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迅猛,真正驶入了“快车道”。

贫困户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

在村“两委”、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市场主体的“四轮”驱动下,贫困户有了稳固的收入支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明翠,腿脚行动不便,从事农业生产受限,收入十分拮据。两年前,高瞻旅游合作社将她的两层土坯房进行加固改造,一度潮湿脏乱的房间有了卫生间、窗户和阳台,一跃“升级”成为一间充满乡野情调的乡村民宿。

刘明翠谈到,“现在房屋由市场主体负责运营,我什么都不用管,每租出去一个房间,自己就有一定比例的分成,对家庭收入大有保障。”市场主体的引进,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全村105人实现本村就业。54岁的村民韩淑熬如今是民宿酒店的“掌勺”,做出的饭菜深受游客欢迎。“由于要照顾10岁的孙子,我和老伴没办法外出务工。现在本村上班,不仅能照顾到家里,一年还能挣到两三万块钱。”

韩淑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刘明翠、韩淑熬是全村贫困户的典型代表,今年2月,全村5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越线,摘掉了沉甸甸的“贫困帽”,如今轻装上阵,向着更加幸福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