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 | 城口县人民政府 部门街镇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 索引号 ] 11500229771767293X/2022-00054 [ 发文字号 ] 无发文字号
[ 主题分类 ] 经济运行 [ 体裁分类 ] 统计分析
[ 发布机构 ] 城口县统计局
[ 成文日期 ] 2020-03-30 [ 发布日期 ] 2020-04-03

促进农民增收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途径研究

促进农民增收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途径研究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收入是否稳定增长,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城口县能否任打赢脱贫攻坚战,顺利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同全市全国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十分重大。“十一五”(2006年“二农普”)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更是明显高于县域经济增长速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观,农村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县农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远远低于全市和全国平均水平,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是脱贫摘帽和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必须从加快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入手,增加农村居民增收渠道,多管齐下促进农民增收。

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基本趋势

“十一五”以来,城口县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呈现持续较快增长态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但同全市和全国模向比较,仍表现为收入水平低下、同全市、全国收入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一)农村居民收入实现翻番增长。2016年,城口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46元,比2006年增长了2.8倍,年均增长14.4%。分结构看,工资性收入达到4279元,比2006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13.0%;经营性收入达到2580元,比2006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14.0%;财产性收入达到230元,比2006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20.0%;转移性收入达到856元,比2006年增长3.0倍,年均增长25.0%。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十一五”到“十二五”,城口县城乡居民收入缩小了0.52个百分点,说明农村居民增收成效明显,增收速度加快。分阶段看,“十一五”期间,城口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期初的3.41:1缩小到期末的3.34:1,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还不明显;“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期初的3.34:1缩小到期末的2.89:1,收入差距缩小了0.45个百分点,收入差距大幅度缩小,“十二五”时期是农村居民收入加快速增长时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城镇居民收入。

(三)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程度。同全市水平和全国水平横向比较,从收入增速来看,2006年至2016年,城口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平均增速达到了14.4%,比重庆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低近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近1个百分点;从收入绝对额来看,2006年和2016年,城口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075元和7946元,2006年分别只有全市和全国的74.2%和58.8%;2016年分别只有全市和全国的68.8%和64.3%。总体而言,城口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低于全市总体增速,绝对额差距与全市、全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和制约因素

从收入的结构看,城口县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中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这两部分收入的增长是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农村居民务工的渠道和经营的种类决定着收入的总体水平和是否持续稳定增收。

(一)支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2006年至2016年,城口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性收入占了绝对比重。其中:2006年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比分别达到58.5%和31.5%,两项合计达到89.0%,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只占11.0%;2016年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两项占比分别达到53.9%和32.5%,两项合计达到86.4%,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只占13.6%。十年间,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占比有所下降,下降了2.6个百分点,但这两项收入仍占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比重,这两项收入的增长对居民收入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80.0%以上,对年均收入增长的拉动达到11.5个百分点,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两大主要来源和增收的两大动力支撑,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起着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二)制约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1、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十一五期间,城口县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速达到了18.0%左右,而“十二五”期间却的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年均增速下降到12.0%左右,增速大幅度下滑,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影响较大,影响程度达到了3个百分点左右。工资性收入增速的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工资收入基数扩大增速逐步放缓。随着工资性收入的持续增长,工资性收入的绝对额不断扩大,2006年至2016年工资性收入的绝额扩大了1.5倍左右,不断攀高的基数下,增速呈必然的下降趋势;二是传统行业务工的工资收入提高不快。城口县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仍然主要来源于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采矿业、加工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等行业,这些传统行业的工资性收入增速普遍放缓,明显低于全社会总体工资收入增速。

2、产业结构单一制约了增收。从城口县农业产业结构分析,2006年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的收入占了82.5%,2016年第一产业的收入占了75.5%,第一产业收入占比有所下降,但仍是占比很高,说明城口县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从第一产业经营性收入结构看,第三次农业普查的结果反映,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第一产业的种植业和第二产业养殖业,收入占比分别达到30.0%和35.0%左右,两项共计占比达到65.0%左右。种植业中主要仍是的传统的粮食和蔬菜种植业,经济作物的收入占比不大,如符合本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中药材种植业收入占比只有10.0%左右。养殖业中主要仍是生猪和家禽养殖业,但近十年来养殖业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十年间其增速下滑了近3个百分点,收入占比缩小了近5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收入占比过低,第一产业经营性收入高度集中,且主导产业收入增速明显下滑、占比缩小说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增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主导产业对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不够拉动作用不足。

3、规模化水平低制约了增收。城口县第三次农业普查登记农业经营总户数为5.33万户,其中普通农业经营户为5.31万户,规模农业经营户数只有0.02万户,规模农业经营户只占0.3%。在农业经营性收入中规模农业经营户的经营性收入只占全部农业经营性收入的9.0%左右,其中,种植业规模户经营性收入占比只有3.0%,养殖业规模经营户收入只占6.0%左右。农业规模户和规模农业经营收入占比很低,说明城口县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很低,小规模分散经营对接市场难,商品转化率低,不能发挥规模效应和规模效益,这对持续稳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形成严重制约。

4、文化素质很低制约了增收。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反映,城口县农村住户成员受教育程度:未上过学的占12.2%,小学占51.2%,初中占24.8%,高中或中专占8.1%,大专及以上占3.7%;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未上过学的占11.8%,小学占65.3%,初中占19.1%,高中或中专占2.9%,大专及以上占0.9%;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5.4%,普通农业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4.1%。数据显示城口县农村住户成员以及农业从业人员中绝大部分住户成员和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序很低,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也很少,这必定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技能的提高带来很大困难,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村和农业剩余劳动力难以向第二、第三产业有效转移,这也是农村居民增收困难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建议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只有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居民收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并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村居民文化知识水平,加大农业生产经营者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持续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主导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山地鸡、中药材、干果、中蜂四大农林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发展局面。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组整合,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发展,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城口老腊肉加工、中药材加工、板栗核桃等干果加工,努力挖掘农业内部就业增收潜力。大力培育和发展以乡村旅游集群片区为载体的休闲农业旅游业,通过调整传统种植和养殖业,培育新兴特色农业产业,形成农民就业增收新的增长点,实现农村居民持续稳定增收。

(二)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解决农村融资、流通、技术三大薄弱环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引进市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培育一批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县级农业龙头企业,确保每个主导产业都有1个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产业区域性块状布局。支持发展“多村一品”、“多乡(镇)一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打破行政划分实现连片开发,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力争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个以上的增收主导产业覆盖,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

(三)积极引导转移就业增收。重视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重点向市内、县内转移,积极开辟外出就业增收空间。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培育的返乡重点企业给予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支持,支持和引导企业尽量多留用农民工,稳定农民务工在企业的就业岗位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开发的各类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村贫困人口和县内转移的农民工,有效扩大农民工县内转移就业增收同时,要积极发展家庭小作坊式的特色加工业等多种形式的乡村工业,加快培育发展类型多样的农村服务业,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活跃农村经济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收入。

(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调整优化农村学校布局着眼于提高农村办学成效、增强农村教育的整体实力,坚持从农村的具体实际出发,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努力推动全县农村教育均衡发展要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业生产经营者技能的需要,开展由政府主导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农业实用技术能力,为产业化发展打下人力资源基础。要针对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的现状,有计划分批加大转移农民就业培训和新型非农技能培训力度,提高非农行业特别是加工业和服力业的劳动技能,适应新的就业岗位需要。要切实抓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更有效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不断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精神文化的打造培育,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创业增收的主动性,激发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内生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