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城口县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城口县茶叶产业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城口县茶叶产业扶持政策(2021年)》的通知
城委农组〔2021〕5号
各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委各部委,县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县属国有企业,各驻县单位:
经县委农村工作暨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研究同意,现将《城口县茶叶产业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及《城口县茶叶产业扶持政策(2021年)》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中共城口县委农村工作暨乡村振兴领导小组
2021年3月12日
城口县茶叶产业提升行动计划
(2021—2025年)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口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茶叶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凸显产业联农带农富农作用,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发展定位
根据《城口县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落实我县“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巩固提升特色生态农业格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突出“质量兴茶、绿色发展”,通过“夯实基础、打造品牌、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将茶叶打造成为我县特色支柱产业。
二、发展目标
城口茶叶产业发展围绕“优品种、提品质、扩规模、强品牌”总体目标,到2025年,茶叶产业更进一步发展。
——产业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挖掘本土优良资源,引进本地适应性强的无性系优良品系,注重“早、中、晚”品种搭配,提高茶园良种比例。
——产业体系逐渐健全。打造“有机生态茶园种植+加工生产线转化增值”的产业链条,规划布局稳定的、优质的原料基地,提升名优茶产量和品质。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建标准化生态茶园与改造老旧茶园同步进行,到2025年,全县茶园面积力争达到2.5万亩以上,干茶产量力争达到500吨、总产值2亿元,全县茶叶及相关产业(精深加工、茶旅融合等)综合产值突破3亿元。
——产业品牌竞争力持续增强。加大茶叶知名品牌“鸡鸣贡”推广力度,扩大品牌效应,增强品牌市场竞争力。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海拔700—1200米中山经果林带,以传统历史文化和独特生态小气候为依托,因地制宜“揽腰式”布局,重点打造鸡鸣、咸宜、明通、蓼子、庙坝、沿河等乡镇公路沿线,围绕“茶区就是景区、茶园就是公园”的思路,打造标准化生态茶园产业带,根据种植规模合理布局标准化加工厂、禅茶观光园、茶体验中心等。
表1 城口茶叶产业规划布局
项目 |
建设规模 |
布局 |
标准化生态茶园 |
5000亩 |
咸宜、明通、蓼子、庙坝、沿河、 高观、高楠 |
改造老旧茶园 |
15000亩 |
以咸宜、鸡鸣、明通、蓼子、沿河、高观、高楠等重点乡镇为主 |
禅茶观光园 |
2个 |
鸡鸣、咸宜 |
精深加工工厂 |
1个 |
鸡鸣 |
(一)优化品种,调整产业结构
1.引进无性系良种茶苗,新建标准茶园。加大与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对品种选择进行科学分析,主动引进适宜我县生长的、高产优质、适制性强的、抗逆性强的对路茶叶新品种,如巴渝特早、福鼎大白茶等,同时注重“早、中、晚”品种及适制红茶、白茶等品种的搭配。因地制宜,选择生态环境优良、具备独特小气候的宜茶区域兴建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茶园基地5000亩,配套绿色防控技术,打造标准化生态茶园。
(二)提升品质,健全产业体系
2.改造老旧茶园,实现提质增效。针对茶园土壤基础差、园相不合理、树势衰老等低产、低效茶园,推广和应用茶园土壤修复、高产优质树冠塑造、标准园建设等改造技术和良种换种技术,恢复树势,提高产量,使老茶树“改头换面”、更新复壮。改造全县以咸宜、鸡鸣、明通、蓼子、沿河、高观、高楠、坪坝等乡镇为主的老旧茶园1.5万亩,打造高品质、强效益的生态茶园。
3.扩容提质,提升加工能力。重视茶叶初制加工厂建设,引进智能化茶叶加工生产线,对县域内茶叶加工企业生产线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提升茶叶品质,提高产品价格。适当调整茶叶品类,利用春茶后期或者夏秋季节的鲜叶,增加发酵设备,开发红茶等新产品,实现茶鲜叶综合利用。
4.发展深加工,开发特色产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各类资本投入。支持加工企业新增精深加工生产线,通过茶叶的深加工技术,改变茶叶固有形态,制作方便美观的袋泡茶,加工速溶茶、茶浓缩汁、超微茶粉等精深加工产品,丰富市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要,促进产业链条延伸。
5.优化发展模式,构建产业化联合体。培育一批茶叶产业龙头企业,鼓励组建农民合作社,推行“市场主体+农民合作社+基地+茶农”的生产组织模式,打造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承载组织,农民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
(三)塑造品牌,提升产业效益
6.打造公用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制定完善“鸡鸣贡”茶叶团体标准。统筹“樱桃溪”“茂溪山”“奔溪河”“雪山翠峰”“茗绿”“巴渝双龙”等地方品牌,打造统一的茶叶包装样式、品牌Logo,以“鸡鸣贡”品牌面对市场。持续推进城口茶叶有机食品认证、SC认证等,提升城口茶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7.挖掘茶叶文化,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茶叶基地建设与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一是围绕“古寺名茶”的形象定位,建设贡茶博物陈列室、茶山文化休闲区、茶文化村等,向游客提供休闲、观光、茶文化交流的自然生态环境;二是深度挖掘“白鹤井中水,鸡鸣院内茶”文化,开展茶艺表演、茶叶诗会笔会等活动,以文化品牌释放市场潜力;三是策划开展制茶工艺流程体验、贡茶生活体验游等活动,使古寺名茶成为城口旅游特色产品,带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接二连三”。
8.构建市场体系,强化营销带动。积极推进“鸡鸣贡”品牌销售渠道的建设,大力发展品牌直销连锁、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建设“鸡鸣贡”茶叶专卖店和茶馆。鼓励龙头企业深化农超对接,创新直播带货、基地直供、社区团购等销售形式,多渠道扩展茶叶销售市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城口县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将茶叶纳入乡村产业振兴战略重点的乡镇(街道)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落实专人负责,细化措施,充分利用各项政策推动茶叶产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作用。
(二)加大政策扶持。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期间,通过整合部门财政资金、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等方式,增加茶叶产业发展资金预算,带动企业和其它社会资本投资城口茶叶产业。大力实施茶叶产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开展老旧茶园改造、茶叶绿色防控等。研究制定茶叶种植保险细则,提升茶叶产业抗风险能力,激发茶农参与积极性。
(三)强化科技支撑。组建城口县茶叶专家大院。与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持续开展项目合作,制定适宜城口茶叶栽培、采摘、加工等系列操作技术标准。加大县域茶叶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在生态茶业发展、生态茶园建设、茶叶加工及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城口县茶叶产业扶持政策
(2021年)
一、扶持对象
围绕我县“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城口茶叶产业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扶持标准
序号 |
|
扶持环节 |
扶持规模 |
扶持标准 |
扶持数量 |
预计资金(万元) |
备注 |
1 |
基地 |
茶叶基地建设 |
100亩及以上 |
3500元/亩 |
5000亩 |
750 |
第一年扶持1500元/亩,其中苗木费500元、肥料及病虫害防治300元、管护费700元;第二年扶持1000元/亩,其中肥料及病虫害防治300元、管护费700元;第三年扶持1000元/亩,其中肥料及病虫害防治300元、管护费700元,新建茶园基地三年合计扶持3500元/亩。 |
2 |
改造老旧茶园 |
200亩以上 |
社会化服务,财政资金补贴100元/亩 |
1.5万亩 |
80 |
| |
3 |
禅茶观光园 |
100亩 |
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财政资金投入200万元/个打造旅游景点。 |
2个 |
400 |
| |
4 |
产业链 |
生产线 |
对县域内茶叶加工企业生产线设备进行改造升级。 |
按照每条新增生产线奖补5万元的标准(奖补比例不高于实际金额的50%)。 |
16条 |
80 |
|
5 |
产业链 |
精深加工 |
支持加工企业,建设茶叶精深加工车间、生产线、包装车间等配套设施,年加工量100吨以上。 |
对新增精深加工生产线按照不高于100万元的标准进行奖补(奖补比例不高于实际金额的50%)。 |
1个 |
100 |
|
6 |
品牌推广 |
“鸡鸣贡”(品牌营销、团体标准制定、技术服务等) |
100万元/个 |
1个 |
100 |
| |
合计 |
|
|
|
|
|
1510 |
|
三、兑现方式
基地:根据扶持标准备案通过的实施方案,由项目实施地的乡镇(街道)负责兑现扶持奖补。
产业链:按照扶持标准,由行业主管部门分批次下达项目,由扶持对象申报实施方案经评审通过后,予以先建后补。
中共城口县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城口县茶叶产业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城口县茶叶产业扶持政策(2021年)》的通知.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