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 | 城口县人民政府 部门街镇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工作情况

聚焦“三要素”推动“三业”融合发展

日期:2021-03-27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推动“耕地、林地、房屋”生态资源深度融合,拓展“三业”发展新空间

    切实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行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开辟“闲置耕地、闲置林地和房屋闲置空间”资源变资产新路,唤醒沉睡的资源,无限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农户无限地得到发展收益。

    做强立体生态农业。将“宅基地房屋复垦新增耕地、户在人不在家庭闲置土地、常年在外务工家庭闲置土地”进行集中“打包”,将闲置资源变为招商引资资本,打造立体生态农业范本。锁定“七大农业扶贫产业”,发展壮大山地鸡、生猪、中药材、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巩固提升中蜂、核桃等支撑产业,发展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小杂粮等特色配套产业,全县90个贫困村、30个产业薄弱村和20个脱贫攻坚重点村全部实现有市场主体利益联结,形成“山上中药材、林下山地鸡,坡上核桃树、中蜂百花蜜,香菌巴掌田、杂粮鸡窝地,火炕老腊肉、冷水生态鱼”的立体生态农业格局。推进以“大巴山森林人家”为乡村旅游品牌的集群片区建设,建设7个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大巴山森林人家”突破1800家,带动2488户9183名贫困人口增收。东安镇兴田村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肯定。

    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城口县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均居重庆市第一(林地总面积430万亩,森林面积346.6万亩,森林覆盖率70.2%。)。率先与重庆林投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落地了重庆市首单国家储备林项目,让森林增值农民增收。在重庆首批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收储林地50万亩,已完成收储12.36万亩,年度兑现流转资金618万元,惠及21个村4941户农户,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如:修齐镇岚山村贫困户邓林权,2019年国储林林地流转83亩,每年流转费3320元, 2020年张如琼在农闲季节参与国储林森林抚育务工5250元,2020年该户储备林项目带动人均已实现增收1224元。

    推动闲置民房变民宿。整合农户闲置房屋,变废为宝,将闲置空间改装为民宿,实现了群众在家增收。岚天乡创新利用残留土坯房、篱笆院、石径路等乡愁元素,巧妙利用民房变民宿,成功保留20%准备拆除重建的土坯房,规划民房变民宿项目占全乡农户的45%,带动贫困户占比达82%以上,每个民宿经营项目平均每年纯收入最低实现收入4万元,最高达25万元以上,带动贫困户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每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提升闲置房二次价值,将农房闲置空间剥离成生产经营性用房,用作“城口老坛泡菜”加工车间生产泡菜,发展食用菌、天麻等室内经济作物实现增收,将闲置空间无限拓展,农户的收益不断扩大。

    二、推动“返乡能人、家庭能人、新乡贤”人力资源有效融合,激发“三业”发展新活力

    顺应市场结构调整和时代发展新趋势,推动“返乡能人建基地、新乡贤强帮扶、家庭能人抓增收”融合裂变,让他们在在助力脱贫攻坚中施所能、展才华、显身手,产生“1+N” 人才集聚倍增带贫乘数效应。

    引进能人返乡创业。打好乡情牌、事业牌、项目牌,精准对接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招商团队上门担保推介,吸引在外人员回乡创业。建立“一个返乡企业+一名县领导+一个县级部门”的工作机制,一对一、点对点帮助返乡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健康成长。制定出台涉企减负、优化营商环境、就业创业扶贫行动等系列政策措施,制定政法机关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十条措施,全面提升“保姆式”服务能力。成功引进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带动能力的市场主体50家,为1.6万余农户创造就业岗位。如返乡农民工熊兴桂创办重庆天宝药业有限公司,与9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订单合同,带动药农和建卡贫困户6165户增收,吸纳就业170人,公司年产值突破亿元。

    培育农村家庭能人。一户一能人,带动一家人。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个掌握1项实用技术,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个稳定就业,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项中长期增收项目。定期组织家政服务、餐饮服务、手工编织、车辆维修、工程施工等技能培训,建好扶贫车间在家门口干活,劳务经济人引领外出务工,项目建设方便就地就近挣钱,让贫困家庭不再望断山路、苦无出路。如鸡鸣乡张山民就是就农村家庭能人的成功典范,2015年张山民因妻子残疾、母亲长期患慢性病被评定为建卡贫困户,政府引导他参加了养蜂技术培训,经过2年的精心培育,常年养殖中蜂60桶,蜂蜜年产量达300余斤,增收3万余元。

    发挥新乡贤独特优势。从退休干部、退休教师、老党员中评选出一批威望高、影响大、带动强的新乡贤,让群众评议、群众推选,全县推选出260名新乡贤。设立乡贤文化馆、张贴乡贤榜等,向群众展示乡贤主要事迹和精神,让群众知乡贤、尊乡贤。发挥新乡贤参与脱贫攻坚“领头羊”作用,建立重大决策和民生事项新乡贤评估制度和新乡贤巡讲课堂、工作室,让他们讲政策、讲典型、讲技术,达到“教育一个、引导一片”目的,开展政策宣讲4000余场,调解矛盾纠纷600余个,监督政府工作和政策落实100余批次。如今,明通镇新乡贤成为该镇推进社会治理、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村民徐龙祥被群众推举为新乡贤后,主动帮助贫困户徐祥光想方法、找路子,使其成功摘下“贫困帽”。

    三、推动“产业补贴、贴息基金、劳务奖补”政策资金高效融合,注入“三业”发展新动力

    激发干事创业,减少产业风险,综合实施“劳务奖补、产业补贴、贴息基金”3项优惠政策。多干能多享受政策,多干能多收益,每个贫困家庭至少能享受1个方面政策支持,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产业补贴“补血”。建立了“2+8”政策体系,支持七大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和推进“三变改革”,健全“贫困户+产业扶贫基地”、“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村级集体经济组织”3类10种利益带贫模式,把贫困群众都“链”到“种、养、加、旅、工”产业链上来,使他们通过入社生产、入股分红、聘用打工等实现稳定增收,确保产业活水精准“滴灌”到户到人。目前,城口山地鸡饲养量达到450万只,中蜂养殖13.2万群,中药材在地面积达到35.5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1100余亩,粮经比例达到47:53,经济作物占比提高18%。2019年,城口县农业产业扶贫投入1.4亿元,主要用于产业扶贫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到户产业扶持资金2927.65万元。

    建立基金“造血”。建立“助保贷”、大巴山森林人家融资担保基金、创业种子基金、应急转贷基金池等产业和股权投资基金,实施“5+20+60”万元创业带贫计划,用好用活“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20万元致富带头人创业信贷资金、60万元返乡创业贴息资金”,给贫困户、致富带头人、创业人士,引入资本活水,增加内生造血功能,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产业全面发展。2018年,北屏乡新民社区因病致贫贫困户王举祥,当年在创业担保贷款的支持下,创办了“王举祥森林人家”,获得了5万元小额贷款,办起了山地鸡养殖场,第二年获得经营收入28万元,纯收入9万元,2019年终于摘掉了“贫困帽子”。目前,全县扶贫小额贷款获贷率45.78%,有5319户贫困户使用扶贫小额信贷用于生产发展;累计撬动金融资本5亿多元投入返乡创业,有效解决返乡创业初期资金周转难、融资难等问题。

    劳务奖补“活血”。常年有6.8万人在外务工,劳务收入占贫困家庭收入来源的60%左右,其中275名劳务经纪人开拓劳务市场,精准输出务工就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分类指导农户发展,建立专项用于贫困户劳务经济奖补、一次性求职补贴、以工代训补贴、城际间交通补贴等政策兑现,激发就业动力,实现了“输出一人,致富一家”。2019年为8021户贫困户兑现劳务绩效奖补779.43万元,为885名贫困劳动力发放转移就业交通补贴37.75万元,为372名贫困劳动力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18.6万元。庙坝镇南坪村劳务经纪人刘奉祥是典范之一,创建山西新升煤业有限公司和金多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西新升煤业有限公司有员工700余人,其中庙坝籍一般人员200余名,建卡贫困户13名;金多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一般户33名,建卡贫困户12名,带动农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